作为行政工作的一员,我虽不直接参与办案,但通过整理档案里的每一行履历、端详荣誉证书上的每一个印记、研读结案数据背后的每一次攻坚,我比大家得以更近距离地、更为具象地感知检察官们的奋斗轨迹与精神境界。这些由铅字与数字勾勒出的画像,给予我深刻的启迪与真切的激励。他们无疑是检察战线的骄傲,更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,特别是年轻同志躬身看齐的榜样。
宋玉华检察官、吴金梅检察官两位同志经历迥异,一位是历经军旅淬炼、转身再赴法治疆场的转业干部,一位是秉持法治初心、在公诉席上绽放风采的女检察官。在他们不同的职业赛道背后,跃动着的却是同样一颗对党忠诚、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。这份忠诚,绝非虚言,它沉淀于年复一年俯首案卷的专注之中,彰显于面对大案要案时的无畏攻坚,更融汇于处理每一起涉民生案件时的将心比心。
宋玉华同志推动解决百福司镇南河隧道十五年“无灯通行”难题,四个月内让路灯亮起,案例入选省院史馆。事后我曾询问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为何此前未能解决,对方坦言:“隧道涉及用电、征地、资金、技术等多重难题,单一部门推动确有难度。”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,检察官的担当,正是体现在直面这类跨部门、跨领域的“硬骨头”,以法律监督凝聚合力,将“人民至上”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这深刻启示我们,无论身处何方、身负何职,都必须铸牢忠诚之魂,让“人民至上”的价值理念融入血脉、见诸行动。作为青年干部,学习他们,就是要将这份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,转化为服务干警、建强队伍的具体实践,为检察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。两位检察官荣获省级以上荣誉的背后,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与极致追求。从“部队绿”到“检察蓝”,转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对事业的执着与精益求精;在检察业务的广阔天地里,展现的是女性特有的坚韧、细腻与智慧。他们既能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迷局中抽丝剥茧,也能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“小事”上倾注全力,这正是专业精神与为民情怀相结合的生动体现。
专业能力是立身之本、成事之要。作为年轻同志,尤需需要摒弃浮躁,沉心静气,像他们那样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。每个岗位的工作都需要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,无论是从事后勤保障的同志,还是在一线办案的干警,都应力求精准、规范、高效,努力成为精通政策的“活字典”、熟悉干部的“活档案”。
在这里,我想特别分享一段关于吴金梅同志、也关于我自身认识转变的体会。在2023年、2024年的组织生活会上,我曾基于表面的观察,连续两年对吴金梅同志提出“自顾埋头案子,希望能更多参与跨部门交流”的建议。在我当时的认知里,一名优秀的检察官,理应在更广泛的沟通中展现风采。直到我真正走近她的工作,那些详实的数字和案例深深震撼了我:近三年来,她个人承办各类案件468件528人,其中三成是重大疑难案件,却能做到规范高效、质量过硬。她办理了全州唯一的涉恶势力犯罪案件,被省检察院评为优秀案例;她承办了全省涉案金额最大的洗钱案,起诉书被评为“优秀法律文书”。我忽然明白了,她那看似“沉默”的背后,是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案件质量的“生命线”上,是把最深沉的联系群众,体现在了每一起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中。我所看到的“不足”,恰恰折射出我自身认知的局限:她以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对法治极致的追求,完成了最有力的“沟通”——与正义沟通,与民心沟通。这种无声的引领,比任何言辞都更具力量。
这对于我们年轻干部,特别是已走上管理岗位的同志而言,是深刻的一课:个人的优秀固然可贵,但能以沉静的力量、扎实的业绩潜移默化地带动团队,培养后备人才,才更显格局与价值。在工作中,我们更应用心体察不同同志的优秀特质,主动营造见贤思齐、务实奋进的氛围,搭建成才平台,关心青年成长,做好思想的引领者、成长的铺路石,最大程度激发整个队伍的凝聚力、向心力和战斗力。
榜样如旗,催人奋进;先进如灯,照亮前程。两位同志的事迹,如镜如钟,映照差距、叩击心灵。我将把这次的所学所悟,转化为一份扎根岗位的专业精神,一种服务队伍的内在驱动,让先进榜样带来的触动,真正体现于每一次精准的服务、每一次贴心的关怀、每一次扎实的保障之中!